赣州市中心城区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一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赣州市中心城区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一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项目地点:赣州市章贡区
面积:3.05公顷
完成时间:2017年7月
委托编制单位:赣州城投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主要参加人员:王涛、孙威、陈旻雷、丁磊、吴冰花、彭世贵、陈珲、徐小明、马 亮、李玮玥
一、项目背景
赣州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赣州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确定的保护范围为14.86公顷,本次先期启动建设的“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主要为街区内部南市街道路及两侧区域的建筑与市政景观工程,南市街道路全长340米。
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街道格局、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但随着时间年轮的增长,街区居住环境、居住质量也悄然的发生着恶化,随处可见的残墙破瓦,乱搭乱建的厕所、杂间、厨房,杂乱无章的电线杆等。居住在街区内的人们越来越迫切的希望政府对街区的生活环境予以更好地改善与提升。
2012年,委市政府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提出赣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增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激发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人气与活力。本街区建设应按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充分结合宏观规划对本区域的发展定位,协调其它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发展思路,形成差异化的开发运营模式,在城市的文化脉络与旅游线路上应形成整体,更好的体现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
因此,如何通过挖掘城市潜力,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如何更加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好城市的文化资源,重现老城应有的活力与特色,实现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推动,成为本项目的来源与根本。在此目的下,在遵照相关法律法规与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细化与延展,制定本操作实施方案。
二、规划构思与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宏观层面分析,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素与保护框架中分析区域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确定具体的建设功能,从而更加合理的落实实施措施;二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主要解决南市街道路两侧建筑保护与提升,巷道空间的保护与提升,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开敞空间设计等详细设计内容。对每栋单体按照建筑本身的特征不同,提出分类保护与整治的措施,并完成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价值研究
南市街自宋代开始便已形成,保存至今空间完整、遗存较多。因此,历史遗存方面的价值便是南市街的重要特色之一,规划通过查阅《赣州市志》与《赣州古城地名史话》等相关资料,以及与赣州文化知名人士、当地居民座谈,南市街的历史沿革与历程,可以概括为“ 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清、巩固于民国、落后于近代”。而本次规划设计的南市街,便是宋代赣州城“六街”中斜街的南段。通过对现状建筑进行评定后,从现状遗存判断,核心的保护要素包括“传统巷道、慈云塔、文庙武庙和其他重要的传统民居”,其中本次一期改造范围内涉及4段传统巷道,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不可移动文物、9处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和10处传统风貌建筑。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每栋建筑的现状遗存进行了详细的现状测绘和历史考究,并通过总结赣南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行一定图纸复原。
(二)规划定位
规划定位为——“客家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魂,传统街巷与建筑环境为空间载体,赋予传统与现代功能,塑造具有文化性、可识别性、展示客家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历史文化街区。
(三)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体现赣州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2.整体性原则——保持自然、社会、历史环境整体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放在一个整体中,对物质环境的个体要素置于整体文脉中评价。
3.特色性原则——对不同价值的遗产应分类、分层,充分挖掘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内涵,体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的特点和多样性。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城市用地、交通、旅游诸多因素的相互制约,综合解决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挖掘和发展,满足新型的文化旅游城市功能发展要求。
5.现代性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立足于现代本位的现代性原则,对城市文脉中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合的积极要素给予大力传承。
(四)设计理念与策略
规划从功能业态与活力营造、街区保护与更新、旅游交通与公共配套保障、市政基础与景观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提出了设计理念与策略:
1.植入功能,差异化发展,业态丰富,增强人气与活力;
规划通过结合赣州市河套老城区内的其他三条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并参照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后,总结提出本街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定位为“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区”。街区以参观、体验与展示为主,配以必要的住宿、餐饮和零售商业。
2.延续历史街区发展脉络,分类保护和整治现有建筑,充分保留传统街巷空间尺度;
范围内涉及市级文保单位亦吾庐,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规划分别按照保护、修缮、改善、保留和整治改造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理。规划充分保护原有的巷道空间尺度,恢复原有的历史肌理。同时,规划打通两条视线通廊。
3.完善交通与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历史街区的人气与活力;
规划从街区的日常出行、旅游游线、后勤与消防应急等方面综合完善街区的交通系统。街区充分保障了原有的巷道空间尺度不受破坏,鼓励以步行为主,兼顾应急消防车辆通行要求。街区规划设置129个停车位,满足停车需求。同时配备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强调街区今后日常管理与维护,满足配套功能,为今后人气和业态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4.增强街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规划充分完善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街区的市政管线,满足景观要求。重点营造两处广场空间,改善街区环境,提升街区的整体活力,为街区人气聚气和活力提升提供必要的载体空间。
(五)总平面布局
1.充分保留原有街巷尺度
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与街巷尺度,道路宽度不做任何的展宽或缩减,道路坡度也不做任何的更改,恢复原有中间为条石,两侧鹅卵石的道路结构形式。建筑依照原有的空间位置沿线依序展开,巷道空间界面参差变化,错落有致。
2.重点注重入口空间营造
南市街街巷入口空间作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转换节点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南入口,不仅是南市街主入口前厅,更是与文庙、慈云塔与海会禅寺的联系纽带。因此,该区域应保证在一定界面空间内,建筑景观空间的相对完整。同时又有利于人流、车流的分流组织,建议拆除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百户超市。并在南市街南北入口处各设置一处牌坊,增强入口的标示性与人流导向性。
南市街入口广场与西侧慈云塔场地存在4-5米左右高差,为加强南市街广场(雁塔广场)与慈云塔的有机联系,规划将该部分广场空间沿海会路至慈云塔方向逐渐抬高,台地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
3.有机更新现有建筑,合理安排建筑功能
规划对现有建筑进行分类处理,对现有建筑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首先对每栋建筑进行古建筑测绘,对每栋建筑平面、立面形式、节点大样及建筑结构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提出维修和更新方案。
同时以提升和完善街区文化价值为目标,按照规划的功能及业态分区进行细化。结合现有建筑体量,落实每栋建筑的具体使用功能,并按照现代使用功能要求进行内部空间设计,为今后业态引入及招商提供合理的载体空间。
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功能,将设置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及小型开敞空间,并结合小广场设置直饮水系统和景观小品,方便驻留游客的使用。
4.合理设计交通流线,充分挖掘停车空间
规划考虑南市街巷道区域以人流为主的步行空间,外围区域城市交通到达本区域后,结合入口空间设置相应的停车位,将机动车交通截流在外围区域。规划远期并结合雁塔广场建设5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库,地下车位100个。并利用现状南市街17号地下室,设置29个停车位,尽最大可能解决区域停车难问题。
按照游客的行走心理进行步行流线的精心设计,结合周边建筑功能及广场空间,分为流动人流与静止人流两类。并针对不同人流的需求,设置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
5.强化景观视廊,突出景观节点
规划不仅在入口空间设置一定的开敞空间,而且也在街巷中心区域也设置一处开敞空间,用地面积约为280平方米。通过传统街巷的线性景观空间进行串联,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格局空间。并通过绿化、小品设施等城市家具完善界面空间,充分体现历史街区的丰富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