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南康市东山新区城市设计
项目名称:东山新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赣州市南康区。
面积:13.8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2年1月20日
委托单位:南康市城乡规划建设局。
主要参与人员:张小金、邱彬、温泉、杨慧、张潋、韩振坤、肖荣华、曾国威、曾健、许瑞清。
一、规划范围
东山新区城市设计范围南至泰康路,东至大广高速,西、北至章江,面积为13.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8平方公里。包括朱边、窑边、东山、观河、坪塘、黎边等六个行政村。
二、规划构思
规划在深入研究南康及赣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东山新区必须成为南康市的城市核心区,同时应承担更大的区域责任,在赣州市章江新区以外建设副中心,推动赣州都市区空间框架有序成长。为此,规划充分借鉴紧凑城市、新都市主义、生态城市等的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理论,提出以高效紧缩、多元和谐、生态网络等设计理念开展东山新区城市设计。
(1)高效紧缩:
规划珍惜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通过混合多元的城市功能设置、紧凑有序的土地使用安排、低密度高强度的开发控制,将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发挥。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化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努力在城市集约性、环境舒适性及经济性可行性间取得平衡。
(2)多元和谐:
规划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于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作用,构建步行尺度的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区景观和边界清晰的邻里结构,以分布均衡、开放交流的公共空间带动城市社区发展,容纳多元化并融洽共生的公共活动与城市文化。
(3)生态网络:
充分借鉴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通过将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层次化、网格化,为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功能的资源和服务。
三、主要内容
规划从区域需求、南康市城市发展趋势及东山新区发展现状出发,确定东山新区发展成为聚集南康经济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中央活力区”。对内将蓉江、南水和龙岭等组团整合为城市整体,聚集高档次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发挥聚集效益和规模效应,以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城市形象;对外承接赣州中心城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作为空间平台承接高等级公共服务的梯度转移。具体而言,要将未来的东山新区打造成为价值新城、秩序新城、健康新城和智慧新城。
(1)价值新城
以功能极化、多极平衡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东山新区建设对产业结构提升和城市空间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规划充分拓展家具、矿产品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通过区域总部办公、金融保险、设计咨询、会展销售等功能的设置,促进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方向延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南康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与合理化演进;规划大力发展功能齐全、档次较高的生活性服务业,弥补南康缺乏城市商业中心的缺憾,通过大型商业综合体、景观购物街、文化休闲公园的设置,将东山新区打造成为“城市客厅”,大幅提升南康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规划十分珍惜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采用紧凑有序的用地布局,鼓励用地性质最大程度兼容,设置较高的开发强度,推动城市土地得到高效开发。
(2)秩序新城
通过城市肌理、公共空间和景观标识,科学建立城市秩序。规划以格网式路网为主体,有机叠加水网、绿网等形态要素,打造井然有序的城市图底关系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景观;规划结合城市功能与城市人口分布,构建核心—廊道—基点的公共空间体系,确保居民步行3—5分钟到达社区级开放空间,步行5—10分钟到达区级开放空间,以分布均衡、活动多元的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归属感;规划还积极构建城市景观标识系统,通过城市节点景观(东山之冠、新区之门、会展之星)—社区标识景观—江岸生态景观(塔影栈桥、虹廊浮岛),充分体现南康深厚的客家文化与独特的创业精神,建立东山新区的识别性和记忆性。
(3)健康新城
规划着力建设高效低碳的绿色交通网络,构建安全、多选择性的道路微循环系统,参照TOD模式打造多元化、分层服务的公共交通网络,结合绿道设置慢行系统,保证城市居民可通过步行解决工作、居住和商业娱乐间的交通需求。规划还结合地形标高,将章江水引入新区内,通过重力流在新区内环状流动,与原章惠渠、文峰河等水系一道构成覆盖全区的水网体系,同时构建城市风廊,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入城市中,消除城市热岛效应。规划还充分落实绿色节能理念,通过雨洪管理、生态建筑等技术,营造良好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
(4)智慧新城
规划充分重视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和公共服务为南康吸引高档次人才提供支撑,并大力发展设计、咨询、展览等智力密集型产业,结合中央公园建设大型高品质公共设施与文化建筑,将东山新区打造为赣州客家文化与创业文化的新高地;同时,鼓励智慧城市与智能社区的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规划中还高度注重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根据人口分布与空间覆盖能力合理布置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为智力传递与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物质环境。
四、创新与特色
(1)有效地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站在南康乃至赣州的视野谋划东山新区的发展定位,确立东山新区应成为赣州都市区的副中心和南康城市的核心区,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就是区域规划”的科学特征;规划尊重规划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水网、绿网、路网等多层网格叠加,自然生成与场地共生的城市格局;规划还合理运用承载理论,通过经济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景观承载力等,综合推导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各项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2)充分体现了生态城市规划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引风入城,顺应主导风向,开设一条宽约100米的绿轴风廊,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入城市中,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第二,引水入城,将章江水引入城市内部,通过重力流在区内形成江、河、湖、泾为一体的蓝色网络。东山新区的内河道水系总长达13.5公里,水面占地500亩;第三,引绿入城,除打造章江自然生态绿廊外,还结合水系在城市内建设一条集慢行系统、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绿色环廊,保证新区内居民在500米范围内可达公共绿地;此外,规划中还大量落实低碳出行、绿色建筑等理念,确保将城市运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充分体现了紧缩城市规划理论的要求
在土地开发方面,采用了紧凑的方格网布局形式和高强度低密度的开发模式,整体毛容积率达到1.35, 并尽可能鼓励用地性质相互兼容,60%的街坊拥有混合使用功能,基本实现职住平衡;在城市交通方面,采用降低道路宽度、增加道路密度的办法,构建安全、和谐的微观道路系统,并参考TOD模式建设公交社区,构建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网络,降低对私家汽车的依赖
(4)较好地体现了联合规划的特征
规划顺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与政府各部门的积极互动,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国土规划、发展规划等各部门规划的统一;同时,通过大量的规划展示、讲解、公示、宣传,取得了城市管理者、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企业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共识,是联合规划、参与规划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