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规划
项目名称:《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规划》
项目地点: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
规划用地面积:5.11公顷
完成时间:2012年9月
委托编制单位:宁都县小布镇人民政府
主要参加人员:许五军、叶胜发、孙毛、陈晓健、谢葳、胡红梅、肖龙、郭荣海、黄金玉、邓金平、洪明兰、黄仪荣、钟宇翔、吴河北、黎江林
一、规划背景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宁都县小布镇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2012年6月,小布镇政府确定大土楼村作为土坯房改造示范点,并委托我院进行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规划。
二、规划构思
1.以小流域为单元,有序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以占全镇土地面积9%,占全镇人口60%的小布河流域为规划单元,统筹安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村庄布点,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有序推进土坯房改造。同时,确定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为先行示范区。
2.融入镇区,镇、村联动发展。把镇区和大土楼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联动推进。将大土楼村外围道路建设与镇区老街连通,而且大土楼村的临街商业也与镇区商业街相连,将大土楼村完全融入镇区的发展。同时将镇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向大土楼村延伸,改善村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住环境实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3.挖掘历史元素,提升、延续村庄历史文化内涵。规划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做法,通过调查分析村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保留部分老建筑、红军标语、门楼、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并汲取本地元素融入新建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充分提升、延续村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村庄记忆,留住乡愁。
4.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缓解资金瓶颈,建立村庄维护、管理长效机制。通过部分土地出让,缓解建设资金;通过村委会经营部分商业店面,弥补后续小区物业管理费用.
三、主要内容
(一)小流域规划
规划以小布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区和产业基地集中建房,有序推进各村庄土坯房改造;引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空间聚集水平;规范流域内垃圾收运体系,完善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逐步减少对小布河的污染,提升小布河环境景观。
(二)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规划
1.村庄保护要素分析:村庄现存最能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的元素,包括:门楼2处、古井1处、祠堂1处、青砖建筑3处以及红军标语等。
2.村庄用地面积5.11公顷,规划总户数180户。
3.规划结构:村庄整体形成“一心、一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心”:位于村庄南侧,结合村庄主要出口设置的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村委会、医疗站、文化站、商业等功能;
“一轴”:贯穿村庄的南北向步行景观轴线,也是村庄的主要文化轴线,北起镇区规划带状公园,南串保留古井、民俗园、展览馆、入口广场;
“三组团”:以旧村更新为主的东部居住组团,以及新建的西部、北部居住组团。
4.总平面规划
(1)村庄道路系统:①建设村庄外围道路,引导镇、村联动发展;②村庄内部形成“两环”+宅间路的道路系统,外环主要尽可能设置于组团外围,减少村庄主要车行道路对住区的影响,内环位于旧村更新区外围,完善旧村道路体系。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①通过修复保留建筑作为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展览室等;在村口新建医疗站、村委会等村庄服务设施;结合休闲空间设置体育设施。②提升村内商业服务设施等级,以镇带村。引进小布岩茶等镇内知名产品、农村淘宝入住临街商业,促进村庄发展。
(3)提升村庄公共空间与公共景观:①新建村庄入口广场,利用建筑的退离形成半围合的空间,新建村庄入口广场,设置新村门楼、纪念雕塑、卫生站、村委会等设施,增强村庄入口的标识性,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②村庄内部:结合保留历史建筑、门楼、古井、红军标语等村庄历史元素,融入小布镇浓厚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设置文化广场、民俗广场、下沉广场等,延续村庄的文化内涵,提升村庄公共空间与公共景观质量。 文化广场:位于村庄西南角,修缮现状2栋历史建筑作为村庄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保留建筑墙面红军标语,围绕保留门楼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景墙,并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增加休闲座椅、农具小品,形成村庄休闲活动、文化展示广场。民俗广场:位于村庄中部,规划设置圆形+轴线铺装,与北侧古井亭、南侧展览馆相连,延续村庄南北向文化轴,并设置水车、石磨、手推车、景石、灯柱等景观小品,结合多层次的本地绿化,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文化广场,展示村庄乡土文化。 下沉广场:位于村庄东侧,规划利用村庄与东侧外围道路约1.8m的高差,结合保留门楼设置圆形铺装、花池、景墙、花钵、景石等形成下沉广场,既尊重地形保存村庄“记忆”,又丰富了村庄空间景观层次。 庭院空间:对于村庄庭院空间景观环境的提升,规划提出在满足入户道路的设置前提下,以花池、绿化等美化庭院景观;并以木椅、木凳等村庄日常生活用具作为点缀小品,延续村庄乡土气息。
(4)建筑设计:体现地域特色
①规划构思:提炼大土楼村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融入新建建筑中,体现赣南传统民居风味。
②现状建筑元素提取及运用:
建筑风貌:现状建筑风貌主要包括三种:即青砖灰瓦——土墙灰瓦——红砖平顶, 以土砖灰瓦房为主,其中土墙灰瓦房约占70%;青砖灰瓦房约占5%;红砖平顶房约占25%。因此,规划建筑风貌:采用“土黄墙面+坡顶”的形式,延续村庄风貌。
建筑细部——阳台:现状建筑阳台包括:平阳台以及吊脚楼式外挑阳台,其最大特征为其材质都为木结构,且吊脚楼式外挑阳台,通过木作与木柱与坡屋面相连。规划建筑阳台、露台的设计都采用木质栏杆,而对于外挑阳台沿用吊脚楼做法,以单坡盖顶并以木作、木柱相连。并采用回收的建筑的旧木料、门窗、屋梁作为材料。
建筑细部——屋顶:现状建筑屋顶包括:双坡屋顶以及平顶,以双坡屋顶为主。而双坡屋顶包含了“横坡+纵坡”的组合以及高、低坡的组合。规划结合建筑户型,灵活的采用以上两种坡顶组合形式,丰富建筑空间层次。
建筑细部——其他:现状建筑还包括:山墙气窗、马头墙等细部,丰富建筑立面。规划建筑山墙延续气窗的设计,并设置红色五角星作为点缀,增添建筑的红色韵味;同时以白墙加灰色压边简化马头墙,作为分户墙,并配以园林镂空,增加建筑的趣味性。
③规划共设置统建房、联户建房、宅基地三种类型,五种户型。
四、创新与特色
1.重视村庄与镇区的联动发展
优先建设村庄外围道路,加强村庄与镇区的联系,使村庄的发展、建设得益于镇区公共设施的覆盖、延伸。同时村庄公共设施、商业设施考虑临路设置,并与镇区商业相连,增强、完善镇区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实现镇村联动发展。
2.强调和突出村庄历史文化要素,留存记忆,留住乡愁
规划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注重老住宅、祠堂、门楼、古井、红军标语等记忆要素的保留,一方面,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将公共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展览室等功能安排在保留建筑内;另一方面,注重对保留要素周边空间环境的营造,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主题安排于相应的历史要素周边,既提升空间环境,又不失乡愁。
3.汲取本土元素,融入新建建筑
挖掘和提炼大土楼村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融入到新建建筑中,形成蕴含赣南传统民居气息的乡村。具体做法包括:(1)采用“土黄墙面+坡顶”的形式,延续赣南土坯房风貌;(2)设置吊脚楼式的外挑阳台,延续独具村庄特色的建筑符号;(3)采用五角星装饰气窗,体现红色文化;(4)回收建筑拆除的旧木料、门窗、屋梁等,用于新建建筑的阳台以及庭院栅栏等。
4.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理事会运作
大土楼土坯房改造实行“统一拆除、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相对统一施工”四统一的运作模式进行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坯房改造中的引导作用;在规划的编制中,采取访谈、座谈等形式征求农户对村庄规划、公共设施建设、户型设计等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土坯房改造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同时成立村民理事会,将村庄南侧、东侧临路部分住宅、商业用地交予市场运作,发展集体经济,所获资金作为村庄特别困难农户的资金补助以及村庄日常维护、管理。
五、实施情况
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土坯房改造规划》的指导下,大土楼土坯房改造获得可喜的成绩:
1.村庄风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提升:小布河流域得到综合治理;通过整体的规划、统一的建设、环境的整治、绿化以及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风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2.村庄环状道路已经建成。村庄外围道路以及村庄内部双环路都已经建成,村庄内、外交通得到本质的改善。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庄建成沿街商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警务室、便民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排水设施、化粪池等市政设施也基本建成。
4.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得到极大改善:村庄建成村入口广场、体育活动场地、文化广场、下沉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庭院间的休憩空间也得到完善与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