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中心城市教育网点布局规划(2013-2030)
项目名称:赣州中心城市教育网点布局规划(2013-2030)
项目地点:赣州中心城市(章贡区、经开区、南康区、赣县区、上犹县)
面积:2236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
委托编制单位:赣州市城乡规划局
主要参加人员:王立新 张小金 陈珲 徐小明 孙威 王涛 袁勇 黄敏 罗熙文 马亮 朱荣强 陈晓建 彭世贵 陈旻雷 李玮玥
一、规划背景
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江西省出台的关于支持教育发展配套政策。适应“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对教育资源的影响。深化都市区总体规划内容,合理安排各类教育设施用地。解决赣州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存在的“大班额”、“大服务半径”、“用地面积不足”等突出问题;科学预测千人指标、统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政策公平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目标。
二、规划构思
根据《教育网点布局规划》本身特点,项目组按照“摸清家底、理解政策、确定指标、合理布局、制定机制”的规划思路,确定整个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编制内容。
1.“摸清家底”:通过现状调研,摸清赣州中心城市现状各类教育设施的规模,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明确规划过程中补短板的方向。
2.“理解政策”:通过分析国家、省、市层面相关,明确教育现有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规划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3.“确定指标”:科学、合理的预测学生千人指标和生均用地指标是完成本规划的首要条件,规划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千人指标和生均指标,千人指标在现有人口结构数据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国家宏观政策对其影响,如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等;生均用地指标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老城区现状特点和中心城区用地朝向的影响。
4.“合理布局”: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分析现状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各层面教育政策,结合案例经验的借鉴,明确规划目标和布局原则,按照“四区一县”学生规模预测,运用GIS技术分析人口密度分布,合理布局各类教育设施。
5.“制定机制”:根据教育专项规划的特性及赣州中心城市现状教育设施管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保障机制,在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公平化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研究教育政策及相关规划,提出规划目标与策略
通过对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相关政策、已编相关规划及教育发展整体现状的分析,明确提出本次规划为:“发展均衡化、设施标准化、空间一体化、办学多元化”的总体目标,并对“四化”进行指标量化。
2.研究人口构成及规范标准,确定两大指标
规划以历年统计年鉴、公安局、“五普”、“六普”人口数据为切入点,综合考虑人口控制目标、全面放开二胎、户籍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人口出生率推导、人口构成预测和现状趋势演化三种方法研究赣州中心城市千人指标。
规划以国家、省相关规范为基础,综合考虑赣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朝向及现状学校生均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相关规范分析比较、现状生均用地指标趋势判断、空间布局模拟布局和相关案例类比四种方法,研究不同分区、不同用地朝向的生均用地指标。
3.科学预测学生规模,合理安排学校布点
考虑到赣州中心城市范围控规没有实现全覆盖,学生规模按照“有控规覆盖的按控规人口规模,没有控规覆盖的按都市区总规人口规模”的原则预测学生规模。
规划通过遵循国家规范、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实现“四化”规划目标、解决现状问题、近远期相结合五种方法来确定各类教育设施的布局策略。同时根据各类学校办学特性及要求,在充分考虑“服务半径、学区划分、人口密度、用地权属、交通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同时,运用GIS技术对各类教育设施“分层次、分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与验证。
4.明确近期建设计划,制定实施保障机制
赣州中心城市近期学校布局重点针对两类地区,一类是现状学位紧缺地区,另一类近期学位需要新增地区(城市新开发区域)。根据这两类区域近期人口规模,预测学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同时为保证有效实施,规划制定了实施协调机制、实施政策机制、以及实施保障措施。
5.绘制各类教育设施法定“分图则”
为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规划通过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图则的做法,为赣州中心城市各类教育设施绘制法定“分图则”,明确每所学校的位置、四至边界、规模和建设意见等内容。
四、创新与特色
1.“三上三下、多方联动”,提高公众参与性,注重民生需求
考虑到本次规划范围大、学校数量多、内容复杂,且关乎民生的特点,为确保规划的准确性,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基本民生的需求。规划运用 “三上三下”的方法,先后经过10多次的上下联动,积极了解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对教育设施的需求和建议,并将多方联动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过程中。
2.“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提高规划适应性,注重科学合理
(1)提高指标的适应性
因各片区承担的主体功能(工业功能、居住功能等)不同,其人口构成也不同;因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如全面二胎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对指标的预测也有影响;因地域的不同,人口的数量和指标采用的标准也不同;因建设用地朝向不同,土地使用效率也不同。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规划采用多种方法,从全域、城区和城市边缘区三个层面预测学生千人指标;从城市地区和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和新城区、地块角度≥0度和≥30度多个层面确定生均用地指标,以提高学生千人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
(2)提高学校布局的适应性
规划根据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不同的功能,通过GIS技术,分析学校现状覆盖情况、规划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土地利用规划等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综合叠加,获得需要布点的区域。各类教育设施根据GIS分析的结果进行合理布局。布局结束后,再次使用GIS技术对规划学校的覆盖程度进行验证,并对学校的布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校布局的适应性。
3.“弹性预留、刚性控制”,推动管理精细化,注重切实可行
在幼儿园布局过程中,考虑市场经济的需求,规划对公办幼儿园进行刚性控制,明确配置要求、配置规模、用地边界、具体位置等内容;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弹性预留,规划仅对学生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双控”,学校位置在满足服务半径的条件下,可根据建设的需要进行选址。
在中小学布局过程中,根据控规覆盖的情况,规划对控规已覆盖的区域,通过借鉴控规法定“分图则”的方法,对学校范围、位置、规模、建设要求等内容进行刚性控制;对控规未覆盖的区域进行弹性预留,仅控制千人指标和生均用地指标,学校的具体数量、规模和位置结合控规设置。
除此之外,规划在城区部分初中和高中预留了学生寄宿和教师周转房建设的需求。“弹性预留、刚性控制”推动各类学校精细化管理,强化了实施的可操作性。
4.“城乡统筹、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化,注重资源均衡
规划在考虑城区的同时也考虑了城市边缘区的需求,建议农村地区每个居民点至少有一所村办幼儿园,一所教学点或小学;每个乡镇至少一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中,高中统筹安排至就近城区高中就读,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安排。
在实施保障体制中,规划建议通过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城乡周期性轮换,或者1+1(1所城区学校帮扶1所农村学校)帮扶结对的方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化、均衡化发展。
五、实施情况
1.《规划》的实施,有序引导了各类教育设施的建设
赣州中心城市各区按照近期建设计划,逐步开展各类教育设施建设。从规划编制开始至今,已实施规划学校30所,计划实施15所,其中章贡区已经实施了红旗二小三明校区、大公路一小绵江校区、章贡区保育院绵江校区、红旗二小南区扩建、阳明小学等学校;经开区已经实施了厚德书院、文清国际学校、黄金实验小学赞贤路校区等学校;南康区续建南康四小、新建南康家具希望学校、南康三小扩建等学校;赣县区实施了赣县思源学校、红金小学扩建、城北幼儿园、赣南汽车技师学校等学校;上犹已经完成上犹思源学校的建设。
2.《规划》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河套老城区大班额、生均低等问题
2013年,河套老城区现状小学平均班额为56人/班,现状生均用地指标仅达到4.87平方米/人,经过章江新区和经开区近几年学校的建设,以及章贡区实行“零”跨学区制度,河套老城区“大班额、生均低”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2017-2018上半学期,河套老城区小学平均班额降低至46人/班,生均用地指标提升至7.51平方米/人。
3.《规划》的实施,促进“就近入学”的目标初步实现
随着近几年《规划》的实施建设,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生就学半径大幅度的缩短,“就近入学”的目标初步实现,特别明显的是经开区和章江新区学生就学,在2013年以前,因经开区和章江新区学校布局较少,导致大量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涌入河套老城区,致使河套老城区就学压力非常大。如今,这种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4.《规划》的实施,适应“单独二孩、全面二胎、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需求。
依据本规划,2017年,赣州市教育局编制了《赣州中心城区中小学近期建设计划(2018-2020)》,计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中小学69所,新增学位13.30万个,新增学位在解决现状“大班额”的同时,满足了“单独二孩,全面二胎”等政策所带来学生增加的需求。同时,中心城区“四区一县”教育部门根据本规划均制定了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满足了“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需求。